3月13日下午3时,政协经济界别36组小组讨论准时开始。本场小组讨论的主题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当天上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优化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理顺了职责关系。
按照议程,这将是本次政协大会的最后一场小组讨论,委员们珍惜着最后的发言机会,各抒己见、热烈交谈。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改革、改善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坚定的决心和宏大的气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认为。
“这体现了新时代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弥补了过去缺位或不到位的政府职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表示。
“中国范儿加国际范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如此形容新方案。
“方案全面系统,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也有利于各个部门聚焦主业展开工作。”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审计局局长陈倩雯说。
听着委员们的发言,不知不觉,小组讨论已接近尾声。
“这是咱们今年最后一次小组讨论了,下次讨论得明年见了。”突然间一位委员这样说。
听到这句话,委员们纷纷低声交流,面露不舍之情。
从3月4日第一场小组讨论开始,10天的时间里,委员们每一天都在进行着思想的碰撞和意见的交流,即使讨论中会有一些观点的交锋,但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解“最大公约数”。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两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通过代表、委员们广泛而深入的参政议政,让各种意见建议、利益主张通过规范的制度途径得以充分交锋交流,在此基础上弥合利益分歧、凝聚社会共识。
“会散人不能散。”委员们说,今年是本届政协履职的第一年,今后5年大家都要在一起。
小组讨论的结束,也意味着履职工作的开始。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带着问题深入实际和到基层调研,也要把讨论中的交流成果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中。
就在小组讨论前的一个小时,经济界别36组的委员们集体来到驻地所在的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大堂,照了一张“全家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