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7号通报《关于部分银行保险机构违反〈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的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邮人寿违反《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投诉办法》)的情况。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中国工商银行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组织策划,聚焦老年人、残障人士、少数民族居民等重点人群,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渠道优势,不断优化重点区域金融生态,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暖人心的金融教育宣传活动,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通报》显示,邮储银行、平安银行、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四家银行被通报。其中,邮储银行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转嫁抵押评估费;平安银行违反规定与小微企业约定提前还款违约金;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转嫁抵押登记费;象山国民村镇银行未承担小微企业借款人意外险保费。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频发。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工商银行多措并举努力构筑反诈“防护墙”,帮助群众守好“钱袋子”。截至目前,工行通过自主研发的“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智能服务平台,累计拦截电信诈骗风险交易近50万笔,为客户避免资金损失超114亿元。
对大多数普通金融消费者而言,金融领域专业性、复杂性本就较强,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产品和服务花样翻新,一些违法违规手段也更为复杂和隐蔽。在上述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迫在眉睫。
2021年第四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90595件,较2021年第三季度环比增长3.8%。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7737件,环比减少1.1%,占投诉总量的30.6%;股份制商业银行33017件,环比增长2.1%,占投诉总量的36.4%;外资法人银行446件,环比减少12.4%,占投诉总量的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11892件,环比增长13.8%,占投诉总量的13.1%;农村中小金融机构5634件,环比增长0.2%,占投诉总量的6.2%;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11869件,环比增长14.9%,占投诉总量的13.1%。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电视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1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桂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几年,类似王先生遇到的诈骗活动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公司及个人假借投资理财名义,以高额返利为诱饵,通过保本高收益、无风险、有担保等虚假宣传,诱骗广大群众,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损失。
近年来,不法分子手段层出不穷,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据了解,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违法犯罪高发态势,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始终坚持“群众财产安全无小事”,2021年以来,协同公安部门、金融系统把“反诈拒赌,安全支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从“打、堵、防”三个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各项举措,有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犯罪,牢牢守住群众的“钱袋子”。
利民为本,担当为上。去年以来,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把金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在南京、镇江、扬州三地推动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畅通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为推动宁镇扬金融业深度融合、增强人民群众金融获得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强化市场监督和约束,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关于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现场检查发现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汽车金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四项行为。
自“断卡”行动以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人民银行的工作部署及要求,坚持“打防并举 防范为先”的策略,采取“严防、深联、强打、综治”等多项措施,推进全省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工作。据统计,2021年江苏省金融机构通过系统或网点累计拦截涉诈可疑交易1.3万笔,劝阻潜在受害人200余人次,挽回群众损失4000万元。
守护群众财产安全,是金融机构应尽之责。近年来,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行业监管主体责任,指导、督促浙江省银行机构把脉源头、严控过程、立足阵地、深入百姓,持续提升金融行业风险防控水平,助力构筑反诈金融共同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开拓多元解纷新思路,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指导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以服务强内功、以创新促发展,深化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实践,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金融法治营商环境建设。
近期,东莞市强化警银协作、内外联动,成功堵截了一起冒充公司领导的电信诈骗案件,为群众全额止付被骗资金157万元。“在本案中,银行专业、熟练地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资金追查和止付拦截,从案发到完成止付不到20分钟的时间,帮助客户高效追回被骗资金,挽回损失超百万元。”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切实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构筑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线”,是银行业的重要使命和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通报了今年第三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第三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40649件,同比增长18.35%。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16669件,同比增长5.57%,占投诉总量的41.01%;人身保险公司23980件, 同比增长29.23%,占投诉总量的58.99%。
9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的关于防范银行卡盗刷的风险提示称,近期,有消费者投诉反映银行卡被盗刷的问题。
本次反假货币知识与技能竞赛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工会共同主办,旨在激励人民银行反假货币业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以赛代训、以赛代练作用,在全系统掀起学习反假货币知识、掌握反假货币技能的新高潮,通过“比、学、赶、帮、超”培养和选拔一批政策精熟、技术过硬的业务骨干,全面提高人民银行系统反假货币业务条线工作水平。
截至2021年6月末,天津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已累计受理金融纠纷516件,累计完成调解310件,其中调解成功282件,调解成功率91%。通过调解方式解决金融纠纷,为金融纠纷当事人提供了专业、高效、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渠道,受到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2020年以来,人行营口市中支针对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按照“聚合力、强管控、严监管、广宣传”的工作思路,部署辖内银行、支付机构全力开展金融反诈集中攻坚行动,着力从源头斩断电诈犯罪资金转移链条,全方位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切实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和群众财产安全。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和制度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标准统一、兼顾特色、动态调整的消保监管评价体系,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质效。
随着金融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连结日趋紧密、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受到更多关注,银行保险机构消保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更有效畅通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按照《关于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自去年6月人行长春中支联合吉林省人民法院、吉林银保监局遵循“理念共通、目标向同、机制顺畅、运转通达”的目标思路,组建吉林省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吉金调委”)以来,人行长春中支积极推进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吉金调委”共受理调解申请47例、开展调解46例,调解成功率达93%。
近日,荆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报警,受害人吴某疑似遭到电信网络诈骗,被骗65万余元。人行荆门市中支紧急启动银行账户快速查控银警协作机制,组织农行荆门市分行迅速配合公安机关,协助查询账户资金去向,并即时对受害人账户进行挂失换卡、更改密码等操作,在半小时内成功止付涉案资金,为客户挽回了损失。